发布时间:2020-05-07 14:19:38 环保新闻 来源:传志环保网
南二环内,2号线地铁和平门站东南方向,前门西河沿社区广场上,数十名居民拿着垃圾标识磁贴,先后贴入相对应的垃圾桶展板。过去一年里,类似的宣讲活动多次开展。
为确保辖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大栅栏街道通过招标聘请第三方公司,手把手指导居民。宣讲员结合新版垃圾分类宣传折页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居民做好源头分类。
自5月1日起,多个街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力量。政府搭台动员居民的同时,来自第三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肩负起提示监督的职责。在参与积分打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垃圾分类“达人”。
密集宣传
入户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作为前门西河沿绿色风尚环保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尚洁对宣讲中的知识已经烂熟于心。
“刚开始做那会儿,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分。”2018年7月,尚洁所住的前门西河沿街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把街上的18个垃圾桶依次撤掉,改为每天早晚7点在街上吹哨,两辆环卫车分别到院门口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以实现‘垃圾不落地’。”
面对这样的变化,很多居民起初并不适应,“我们跟着环卫车,挨家挨户做工作。”尚洁明白,要想取得成效,单靠热情还远远不够,专业知识也必须跟上,“志愿者先要掌握标准,才可以帮助居民分类。”坚持了一个多月以后,尚洁发现居民的态度悄然转变。
“经过一年的努力,前门西河沿街90%以上的居民都能理解认可这件事,并且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书记张晨茜深感欣慰之余,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垃圾分类如何在整个社区推广?志愿服务队的力量有限怎么办?”
幸运的是,张晨茜的问题很快有了答案。“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到辖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张晨茜欣喜地看到,垃圾分类指导员陆续进驻社区,专门负责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各类宣传培训活动也随之而来。
“来自第三方京容(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宣讲员不仅要在各社区开展讲座,对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进行培训,还要入户指导,给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让居民更快、更好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大栅栏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密集的宣传为新条例的实施打下基础,“下一步,最大的难点在于平房区,需要居民真正做到从源头分类。”
积分换购
引导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在月坛街道铁三社区,围绕新条例开展的宣传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参加。“我们跟第三方公司合作推行两网融合已经有两年时间,经过前期的大量宣传,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铁三社区党委书记张靖表示,很多居民还登记办理了环保积分卡,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活动现场,除了讲解新条例的有关内容外,来自第三方绿景盛世(北京)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还为正确投放垃圾的居民累计积分。根据规则,居民如果能在每天早上7点到10点定时定点投放厨余垃圾,就可以根据垃圾重量和纯净度获得相应的环保豆,而可回收物投放也会有再生资源回收价目表。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便能用于兑换香皂、卷纸、大米、毛巾等生活用品。
对于白纸坊街道的居民来说,积分换购同样并不陌生。作为该区域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李殿臣目睹着由此带来的变化。“刚开始基本是一股脑倒进桶里,现在大多都会拎着分好类的不同袋子出门,即使是疫情期间也在坚持。”从1月底开始,白纸坊街道共设置134个红桶,供居民投放废弃口罩。每天早上6点到9点,李殿臣都要在负责的29个小区转上两遍,将废弃口罩分批运送至垃圾转运站,“正因为居民已经养成了好的分类习惯,所以很快就适应了这个新变化,误投的情况并不多。”
鼓励打卡
分出3000多吨厨余垃圾
尽管同样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但各个街道在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
一大早,来自“绿猫”的工作人员李明开着厨余垃圾收集转运专用车,赶到忠实里南街小区。他打开厨余垃圾桶的盖子,拍了张照片,分拣出个别误投的其他垃圾后,将随身携带的专用标尺插入桶中,“刚好到刻度6,就代表里面大概有60公斤。”李明再次拍照,连同桶站编号等信息一起上传到系统中。将垃圾运上车以后,他又搬来一个新的空桶放到原位,并朝着桶站周围喷洒84消毒液。
“2016年初我们在东花市北里西区的5栋居民楼进行试点时,执行的就是这样的操作标准。”据“绿猫”的运营方北京天龙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权介绍,服务覆盖范围内的每个桶站均有编号,实现全流程数据档案管理。同时,确保厨余垃圾分类纯净度不低于95%,从而与环卫部门做好交接。
“我们的原则是走极简路线,尽量减少居民在垃圾分类上的负担。”刘权表示,考虑到有害垃圾量比较小,而可回收物的话,固定桶站容量有限,反倒可能只是给收废品的人员提供便利,所以选择采用上门回收的方式,“人在识别的时候,非此即彼最好判断,一旦选项多了,就容易出错,所以在桶站类别上主要保留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种。”
此外,桶站附近的宣传牌也有所简化。“字很多的牌子,居民看起来太费劲,不如改为简洁直观的图示,告诉居民‘放久了容易腐烂的东西’是厨余垃圾,这样更好操作。”刘权表示,为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公司从去年开始推出厨余垃圾分类打卡的活动,“原本以为能坚持21天养成分类习惯就很不错,没想到居民热情高涨,有的已经坚持打卡300多天。”
据统计,自2018年4月东花市街道正式引入该公司作为第三方,到2020年3月底,辖区内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2900吨,厨余垃圾分出量合计3259吨。
仍存短板
再生资源暂存点待补充
“目前来看,东花市街道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居民误投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不破袋的问题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在家确实已经分类装袋,但扔的时候还是连同塑料袋一起扔到厨余垃圾桶里,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二次分拣。”刘权认为,垃圾分类最终还是要引导大家实现垃圾减量,“特别是塑料类的垃圾,现在很多家庭用的垃圾袋其实也属于超薄塑料袋,容易增加环境污染,还是应该少用。”
相比起厨余垃圾而言,刘权认为可回收物的转运面临更大的难题。“与普通物流不同,垃圾分类要建立的是逆向物流,也就是要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废弃物分类集中然后运出去,这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往往是很困难的。”刘权表示,厨余垃圾种类相对单一,链条基本顺畅,而再生资源要复杂很多,“一是种类多,单单是纸类就要分四类,各类加起来的话,少说也有十来种,而且都是非标准化的。二是链条长,可能一直要延伸到北京以外,这就需要有分类存储的场所或设施,以便跟分类运输的车辆做好衔接,保证后续环节畅通。”
根据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刘权认为,至少应保证每1500户或2000户有一个10平方米的暂存点,“暂存点既需要一定的空间,又对位置有要求,目前东花市街道已经可以满足,但全市层面仍然存在短板,亟待在下一步补齐。”
刘权还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在人力方面也存在缺口。“从事垃圾分类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还要不怕脏,真正能坚持干下来的并不多。”刘权呼吁,对相关从业人员给予更多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